中國歷史上的著名識才用才智慧
- 文章內(nèi)容
《道德經(jīng)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”,知人是一門學(xué)問,“得人才者得天下” 能否任用賢能是判斷一個國家和企業(yè)前途命運好壞的最根本的依據(jù)。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察人智慧,積累了豐富的如何識人用人的理論和方法.還出現(xiàn)了專門用來鑒別人才、選拔人才的理論專著《人物志》。
關(guān)于識人、用人理論探討的主要代表有:
《人物志》與御人之術(shù)
《人物志》是唯一流傳至今的中國古代人才學(xué)理論著作。該書詳細介紹了如何從形貌神態(tài)、言談舉止、為人處事等方面鑒別人才,并對鑒別中容易出現(xiàn)的失誤及其原因進行了深入探索。
李世民《貞觀政要》論明主之用人。
李世民論選賢、任官方法:“明主之任人,如巧匠之制木.直者以為轅,曲者以為輪,長者以為梁,短者以為拱角,無曲直長短,各有所施.明主之任人亦有是也.智者取其謀,愚者取其力,勇者取其威,怯者取其慎,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,故良將無棄才,明主無棄士?!?/P>
李世民的人才觀:人皆有才,非才之難,所以識才、用才之難也!就是說真正懂得用人的人眼中沒有不是人才的人,所謂“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”。關(guān)鍵是要怎樣用好各種各樣的人才。
關(guān)于怎樣識人、用人方法的論述按照時間順序依次為:
姜子牙《六韜》“選將”篇中的“八征”
所謂“八問”,《六韜》在《選將》一章中說,“知之有八征:一曰問之以言以觀其辭,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,三曰與之以間以觀其誠,四曰明白顯問以觀其德,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廉,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,七曰告之以難以觀其勇,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(tài),八征皆備,則賢、不肖別矣?!边@段話的意思是,“知人可通過八種辦法實現(xiàn):一是直接問他話,看看他的言辭表達能力;二是追問他,看他的應(yīng)變能力;三是悄悄在他的身邊放間諜,偵測他的忠誠度;四是明知故問,看一看他誠實與否;五是多給他錢花,看看他的廉潔情況;六是送他美女,看看他的貞潔情況;七是告訴他突然事變,看看他的勇氣;八是讓他喝醉酒,看看他的真實情態(tài)。這八種方法都一用,就知道他賢能與否啦”。
春秋戰(zhàn)國的經(jīng)典御人術(shù)
春秋戰(zhàn)國,英雄輩出,一時多少豪杰。
戰(zhàn)國時魏國丞相李克為相“五觀”
所謂“五觀”,即《史記·魏世家》記載李克答魏文侯薦相的依據(jù):“居視其所親,富視其所與,達視其所舉,窮視其所不為,貧視其所不取,五者足以定之矣?!庇矛F(xiàn)代漢語來解就是說:在一個地方住著,看他親近什么人;富有了以后,看他將錢給了誰;顯達以后,看他推舉什么人;地位低下的時候,看他不做什么;沒有錢的時候,看他不取什么。根據(jù)這五條,就可以確定誰可當(dāng)丞相啦!
《莊子·列御寇》曾借孔子之口提出了九種鑒別人才的方法——孔子識人“九征”:
“故君子遠使之而觀忠,近使之而觀其敬,煩使之而觀其能,卒然問焉而觀其知,急與之期而觀其信,委之以財而觀其仁,告之以危而觀其節(jié),醉之以酒而觀其側(cè),雜之以處而觀其色。九征至,不肖人得矣?!币馑际钦f,派一個人到遠處工作,就可以了解他是否忠實;讓一個人在身邊做事,就可以觀察他是否恭敬;在復(fù)雜的情況下派一個人去處理事情,就可以知道他的能力大??;突然提出一個問題讓一個人回答,就可以了解他的智力高低;在緊迫的情況下與一個人相約,就可以考驗他是否守信用;放手讓一個人去管理錢財,就可以看出他是否貪心;告訴一個人有危急情況,就可以觀察他是否有氣節(jié);讓一個人喝得酩酊大醉,就可以看出他是否遵守規(guī)矩;讓一個人在男女混雜處居留,就可以觀察他是否好色??傊?,只要掌握了這九種知人之法,就一定能夠洞察人們心靈的秘密,分辨出誰好誰壞和誰是誰非。
《呂氏春秋》季春記第三之論人道:
賢主先圣識人用人需外考內(nèi)審,外考要八觀六驗,內(nèi)審用六戚四隱。所謂八觀六驗“通則觀其所禮,貴則觀其所進,富則觀其所養(yǎng),聽則觀其所行,止則觀其所好,習(xí)則觀其所言,窮則觀其所不受,賤則觀其所不為。喜之以驗其守,樂之以驗其僻,怒之以驗其節(jié),懼之以驗其特,哀之以驗其人,苦之以驗其志?!?,所謂六戚四隱,六戚指“父、母、兄、弟、妻、子?!?四隱乃“交友、故舊、邑里、門郭?!庇矛F(xiàn)代語言解釋,通過外觀內(nèi)審才能考察一個人是否真的德才兼?zhèn)洹?/P>
《三國中的識人用人之道》
滾滾長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英雄。三國是英才輩出的年代,整個三國的歷史就是各路英雄互相較量的歷史。劉備三顧得孔明,孫權(quán)慧眼識陸遜,孟德赤足迎許攸,這些經(jīng)典的識人用人之道被千古傳誦。
具有代表性的是諸葛亮的識人“七略”。
一、“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” 第一條是指,向?qū)Ψ教岢龃笫谴蠓堑膯栴},看他的志向、志趣有何特點。人的許多行為都是觀念的產(chǎn)物。古今中外具有深刻信仰的人,無論是政治家還是宗教徒,也無論是科學(xué)巨子還是軍事間諜,都可以忍受奇恥大辱與不白之冤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要了解一個人是否值得你重用,首先就得了解他的立場、觀念、角度、位置。凡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含混不清、模棱兩可的人,決不可委以重任。因為這種人習(xí)慣于見風(fēng)使舵,沒有定性,最容易在關(guān)鍵場合、關(guān)鍵時刻損害國家、民族的最高利益。
二、“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”
第二條是專門考察對方的機變或應(yīng)變能力。自古用人的兩大鐵定法則是:一看德;二看才。在官場上,除了有許多貪官之外,還有為數(shù)不少的庸官。貪官害國,庸官誤事。在諸葛亮看來,在諸多智能因素中,應(yīng)變能力是十分重要的。像馬謖那樣的人,雖也有一些作為(如建議“攻心為上,攻城為下”之類,被諸葛亮采納),但畢竟缺乏隨機應(yīng)變的能力。為官一任,理應(yīng)造福一方;但若缺乏駕馭復(fù)雜問題的能力,這一切也只能是鏡花水月一場空。
三、“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”
第三條是考察對方的見識。向?qū)Ψ教岢龇椒矫婷娴膯栴},讓他思考相應(yīng)的計策,看他的謀略是否深遠,看他的見識是否獨特。古往今來,官場之上的爭斗是異常激烈的,這種爭斗不僅包括小人之間的勾心斗角,也包括正邪、善惡之間的大沖突、大對決。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。因此,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環(huán)境中,那些毫無計謀、遇事便束手無策的官員,即使有心向善,為上級解愁,為百姓排憂,也終究力不從心,無法左右大局。
四、“告之以難而觀其勇”
第四條是考察對方的勇氣。俗話說: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?!钡€有一句話,叫做“邪不勝正”。缺乏勇氣的官員,別說懲惡揚善,就連自身也難保,又怎能坦然面對鄉(xiāng)親父老的期盼眼神呢?諸葛亮在重用一個人之前,常常人為地創(chuàng)造一個逆境,觀察對方是否具備足夠的勇氣戰(zhàn)而勝之。毛澤東同志說過:“與天奮斗,其樂無窮;與地奮斗,其樂無窮;與人奮斗,其樂無窮?!辈还茉趺磰^斗,都離不開一股闖勁、一股勇氣。沒有敢趟地雷險陣、敢跳萬丈深淵的非凡勇氣,一切都無從談起。
五、“醉之以酒而觀其性”
第五條是向?qū)Ψ絼窬?,待他醉后再觀察他屬于何種類型的人。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,諸葛亮?xí)r代的文臣、武將常有因酒誤事以致違法斬首的例子。另一方面,酒后吐真言。要了解一個人,特別是一個酒徒,最好是等待他喝醉的時候。真正的大丈夫,酒醉之后依然慷慨激昂,比如岳武穆“怒發(fā)沖冠”、“直搗黃龍”之類的神態(tài)言辭就是這樣。而戴著面具的小人即使一生挖空心思掩飾自己的內(nèi)心世界,也往往在酒醉之后將卑鄙無恥的靈魂暴露無遺。
六、“臨之以利而觀其廉”
第六條是投其所好,以小恩小惠引誘對方,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。自古以來,中國老百姓就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清官、廉官,而非昏官、貪官??慈思鹊每搓P(guān)鍵時刻,也得看平時,兩者缺一不可。有些官員不愿也不敢貪小錢,思想深處還是認為“不值得”。這種官員實際上也很危險,一旦他人賄賂一點“大錢”,他就很容易被拉下水了。事實證明,經(jīng)受不住金錢誘惑的人,不可能成為利國利民的清官,反而會危害國家利益、損害政府威信、傷害百姓感情。
七、“期之以事而觀其信”
第七條是與對方商定某事,看他能否說到做到,是否講究信用。中國人信奉一點,即“言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”。意思就是說,一個人說話不算數(shù),就不值得別人信賴了。這一條雖然細小,實際上舉一反三,也可以這樣理解:關(guān)鍵要看一個人言行是否一致,說的是否想的,做的是否說的。諸葛亮的七條用人之道中,第一條就考察對方的觀念、志向,最后一條則考察其行為、信用,這是大有深意的。因為人完全可能說假話,許多惡人、貪官可能比誰都說得冠冕堂皇,實際上卻狼心狗肺、無惡不作。所以,還得考察其做得如何。聽其言,觀其行,這才是高明之舉。
諸葛亮的這七條用人之道,給我們各級領(lǐng)導(dǎo)提供了一個極有價值的用人策略。一個正直、善良的官員,一個不為自己牟取私利的官員,在用人時一定要多方考察、反復(fù)考察。民主選舉的制度理應(yīng)逐步深化,因為“依法治國”是大勢所趨。但在現(xiàn)階段,在“依法治國”還難以完全實現(xiàn)的今天,每一位有歷史責(zé)任感的官員,都應(yīng)本著對國家、民族盡忠盡責(zé)的態(tài)度,選好官、用好官。在這里,我們應(yīng)該向諸葛亮學(xué)習(xí)。
傳奇皇帝朱元璋治世之道與御人之策
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帝王,朱元璋胸懷韜略,深謀遠慮,善于駕馭戰(zhàn)爭,掌握主動權(quán)。在群雄對峙中,巧擇戰(zhàn)機,各個擊破。注重招賢納士,廣采眾議,嚴格治軍,完善軍制,練兵育將,強調(diào)將領(lǐng)要識、謀、仁、勇兼?zhèn)?。同時內(nèi)致民生,外御諸戎,以其智慧和力量,締造了輝煌的大明帝國。
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,馬背上得天下,對用人之道自然有一番獨到的見解。且聽他是如何說的:“夫小人之為讒佞也,其設(shè)心機巧,漸漬而入。始焉必以微事可信者言于人主,以探其淺深;人主茍信之,彼他日復(fù)有言,必以為其嘗言者可信,將不復(fù)審察,讒佞者因得肆志,而妨賢病國,無所不至。”:“獨行之士,不隨流俗;正直之節(jié),必異庸常。譬如良玉委于污泥,其色不變;君子雜于眾人,德操自異。何難識也?”(原文gjjbjw.com)這番話道出了他胸中識人的原則。在與近臣的一次私下交談中,對這一識人原則又作了進一步的發(fā)揮:“毀譽之言,不可不辨也。人固有卓然自立不同于俗而得毀者,亦有獻媚狎昵同乎污俗而得譽者。夫毀者未必真不賢,而譽之者未必真賢也,第所遇有幸與不幸耳。人君能知其毀者果然為賢,則污謗之言可息,而人亦不至于受抑矣。知其譽者果然不肖,則偏陂之私可絕,而人亦不至于幸進矣。問君子于小人,小人未必能知,君子鮮有不為所毀;問小人于小人,其朋黨阿私,則所譽者必多矣。惟君子則處心公正,然后能得毀譽之正。故取人為難,而知言為尤難也?!?/P>
曾國藩《冰鑒》中的經(jīng)典識人、用人術(shù)
《冰鑒》一部縱橫中外的人才學(xué)教科書,一部關(guān)于識人、相人的經(jīng)典文獻,是曾國藩總結(jié)自身識人、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傳世奇書,是曾國藩體察入微、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訣,它因具有極強的實用性、啟迪性和借鑒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喜愛。
曾國藩對用人概括為八個字:“得人不外四事,曰廣收、慎用、勤教、嚴繩?!?/P>
“廣收”,就是廣泛訪求、網(wǎng)羅人才。曾氏求賢若渴,他提出“凡有一長一技者斷不敢輕視”。每到一地,每與人通信、交談,都懇求對方推薦人才。他常寫人才聞見日記,將所見所聞,分為“聞可”、“聞否”、“見可”三類。他的《無慢室日記》中,專設(shè)“記人”一項,記錄了一大批被推薦的人名,并附有自己考察之所得。曾氏提出,“衡才不拘一格”,“求才不遺余力”,反對以出身、資歷衡量人。曾氏幕中經(jīng)人推薦入幕的人甚多,曾氏平時極注意對僚屬才能的觀察了解,并從中發(fā)現(xiàn)了大量人才。
“慎用”,就是分辨良莠、知人善任。曾國藩說:“辦事不外用人,用人必先知人”,而且收之越廣,用之越慎。曾氏用人十分謹慎,恪守“不輕進人”、“不妄親人”。為此,他高度重視人才的考察,提倡選人“必取遇事體察,身到、心到、手到、口到、眼到者”,觀人的方法主要是“以有操守?zé)o官氣,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”。對于招攬到的人才,一方面用其所長,盡其所能,另一方面量才錄用,使人才大多能各盡其職。正是因為曾氏能“冷眼看英雄”,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,一時無二。
“勤教”,就是善于磨礪、促其成才。曾氏認為,人才,特別是經(jīng)辦軍國大事的人才都是千磨百礪錘煉出來的。李鴻章是曾氏的得意門生,咸豐十一年,曾氏率湘軍攻陷九江,李鴻章從鎮(zhèn)江前去投奔曾氏,可曾氏卻借口軍務(wù)繁忙,竟然沒有相見,甚至在別人面前對李鴻章出言相譏。其實,曾氏并不是不愿接納李鴻章,而是看李心地高傲,想挫一挫他的銳氣,磨圓他的棱角。這也是曾氏培養(yǎng)學(xué)生的一片苦心。此后,曾氏對李鴻章進行了嚴格打磨。李鴻章曾對人說:“過去,我跟過幾位大帥,糊糊涂涂,不得要領(lǐng);現(xiàn)在跟著曾帥,如同有了指南針?!痹系目嘈脑耘啵K于把李鴻章磨礪成了晚清的擎天一柱。
“嚴繩”,就是嚴加督責(zé)、清慎誠戒。曾氏律己甚嚴,“自立準繩,自為守之”,對待下屬也是嚴加督責(zé),使下屬都能“循循于規(guī)矩之中”。他常以恒守“清慎誠戒”四字對幕僚言傳身教,要求屬下從大處著眼,從小處做起。對屬下的管教,能區(qū)別不同對象,不同對待,或者以勉勵為主,或者多加防范;在方法上則是“揚善于公庭,而規(guī)過于私室”,體現(xiàn)出了高超的領(lǐng)導(dǎo)藝術(shù)。
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,2000多年前的一代才子賈誼懷才不遇,郁郁而終,蘇東坡著文稱其為“非才之難,所以才者自用實難?!彪m然也有一定的道理,但是如果我們的國家、社會多一些能夠識才、用才的伯樂豈不是不會出現(xiàn)這樣的千年遺憾了嗎?
作者: 黃先仁 ;資料來源: 價值中國 ;錄入時間: 2013年11月30日- 相關(guān)課程
- 相關(guān)專題
- 相關(guān)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