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益生產概述
- 文章內容
精益生產并非新名詞,伴隨著上世紀60年代日本豐田汽車的神奇崛起,精益思想早已被無數(shù)制造企業(yè)效仿和應用,并且不斷地改進和演繹?,F(xiàn)在,與IT系統(tǒng)的結合使精益思想突破了傳統(tǒng)的生產制造概念,精益管理的核心職能是提高效率、降低庫存,而IT系統(tǒng)的應用則大大提高了庫存周轉率。精益生產的推行正成為改變企業(yè)競爭格局的新動力。
精益生產(Lean Production)是一種起源于豐田和汽車制造的流水線制造方法論,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國際汽車項目組的研究者John Krafoik給日本汽車工業(yè)的生產方式起的名稱,也被稱為“豐田生產系統(tǒng)”。
精益生產方式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消除浪費。精益生產理論認為,“浪費”一般分為7種,即:(1)過量生產;(2)庫存;(3)等待;(4)材料的移動;(5)產品的缺陷;(6)操作者的移動;(7)不必要的過程。除此之外,還有人力資源的浪費、能源的浪費等等。實施精益生產就是通過采用精益技術工具對企業(yè)的所有過程進行改進,從而達到提高企業(yè)適應市場的能力及在質量、價格和服務方面的競爭力的目的。精益生產的基本思想可用一句話來概括,即:Just In Time (JIT),“只在需要的時候,按需要的量,生產所需的產品”。精益生產的目標被描述為“在適當?shù)臅r間(或第一時間,the first time)使適當?shù)臇|西到達適當?shù)牡攸c,同時使浪費最小化和適應變化”。
與傳統(tǒng)的大批量生產相比,精益生產只需要一半人的人員、一半的生產場地、一半的投資、一半的生產周期時問、一半的產品開發(fā)時間和少得多的庫存,就能生產品質更高、品種更多的產品。
隨著精益生產的理念和方法的研究深入,以及信息技術的發(fā)展,精益生產在中國制造企業(yè)中得到更大的發(fā)展。本次特別報道將全面介紹精益生產的理念、方法、工具和軟件系統(tǒng),讓更多的制造業(yè)企業(yè)對精益生產有更全面的認識和更深入的應用。
作者: 佚名 ;資料來源: 中國制造業(yè)信息化門戶 ;錄入時間: 2008年3月15日- 相關課程
- 相關專題

精益生產精益生產,豐田精益制造,生產精細化,JIT...
- 相關文章